黑頸鶴,再也難以忘卻
時間:2014-05-06 作者:2014-05-06 點擊:2182次
【內容摘要】:
宿命注定了我和它們有著不解的情緣,自從去年初冬第一次見到孤傲圣潔的它們我就默默地許下了一個心愿,每年,必須每年要和它們有次約會。這次去,路程還是那么的遙遠,但路況











中國特有種,國家重點一級保護!
宿命注定了我和它們有著不解的情緣,自從去年初冬第一次見到孤傲圣潔的它們我就默默地許下了一個心愿,每年,必須每年要和它們有次約會。這次去,路程還是那么的遙遠,但路況比初冬時就要險惡多了,開著越野還得綁上防滑鏈,狂風夾著鵝毛大雪能見度幾乎為零,就這樣在綿長陡峭的冰坡上戰戰兢兢地緩緩前行,平時只需一個多小時的山道足足開了四個多小時,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離仙鶴的圣湖越來越近,時間仿佛凝固了,它們在這極寒之地可否安好?賴以生存的食物是否充裕?這些擔憂當我出發之時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旋。來到湖邊眼前除了一片白茫茫的雪霧和一陣陣的狂風根本就看不見絲毫的生命跡象。五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忽然在我前方不遠處發出了一聲響徹山谷懾人心魂的鶴鳴,接著先前還看似一個個的雪堆開始慢慢地蠕動抖瑟起來,哇,一片啊,好大的一片喲 ,我的神啊,就在我眼前,此刻我心旌搖曳,目眩神迷 ,魂牽夢繞的仙鶴我們終于又見面了,看見它們身披冰甲嘴吐熱氣婀娜多姿地徜徉在這人跡罕至的雪山之巔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它們一只只一雙雙從雪霧中向我緩緩走來,用它們神圣的禮儀來迎接我這位虔誠的朝圣者......
黑頸鶴(學名: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體長110~120厘米,體重4~6千克。體羽灰白色,頭部、前頸及飛羽黑色,尾羽褐黑色。頭頂前方裸區呈暗紅色,三級飛羽的羽片分散,當翅閉合時超過初級飛羽。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主要以植物葉、根莖、荊三棱、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繁殖于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于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對黑頸鶴十分喜愛,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
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流傳極廣的民間巨作,描寫嶺國的格薩爾王降伏各地妖魔,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國的霍爾王族黃帳王俘虜之后,寫信向格薩爾王求救時,便是派去3只仙鶴送的信,尼瑪澤仁繪制的“珠茉遣鶴送信”(唐卡)畫,深受藏族人民喜愛。
中國人民對黑頸鶴有很深的感情,俗稱為“青莊”、“沖蟲”、“干鵝”等,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日子”,即“牧馬人”,有高尚、純潔、權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僅把它看作“神鳥”,按照它的叫聲來預測天氣的變化,還把它當作“神醫”,當有人骨折時,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畫上一個黑色的圓圈,使雌鳥誤以為卵要裂開,就會從遠處銜來一種“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殼裂開。人們將這個“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據說越冬地的黑頸鶴還與當地的居民互相訂下過諾言,當地人決不獵殺黑頸鶴,黑頸鶴也不喝清明節的水,不吃成熟的莊稼。所以每年清明節之前,黑頸鶴就飛到北方去繁殖,到了莊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